文艺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文艺学研究所

方维规

发布时间: 2022-04-28


 

  方维规,上海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77级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中德联合培养研究生。1986年至2006年在德国学习和工作, 获哲学博士学位和德国教授学位,先后在特里尔大学、哥廷根大学、埃尔兰根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至今为新澳门新葡萄娱乐特聘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德文专著五部,中文专著七部,英文专著、编著各一部,中文编著五种,译作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

  

论文

“新世界文学”与“跨文化”》,载《中国比较文学》2022年第1期,页2-18。

中国经籍“真伪之辨”的西洋论解》,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页143-150。

概念史与历史时间理论——以科塞雷克为中心的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6期,页114-131。

蒙凡丽达神话——欧洲文化史中的一个不凡篇章》,载《艺术学研究》2021年第4期,页47-56。

领悟中国精神世界和审美观——葛禄博〈中国文学史〉要义》,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页62-69。

佛学既昌,新意杂陈——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佛教影响论说》,载《文艺争鸣》2020年第10期,页82-88。

起源误识与拨正: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语义》,载《文艺研究》2020年第8期,页22-37。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页105-114。

绝无仅有的本土轮转——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稽古与守旧话题》,载《文化与诗学》2020年第1辑,页2-12。

伽达默尔:“作为哲学的概念史”》,载《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1期,页9-14。

关于概念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页151-156。

“杂合”概念考论》,载《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2期,页116-126。

关键词方法的意涵和局限——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重估》,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页116-133。

历史形变与话语结构——论世界文学的中国取径及相关理论问题》,载《文艺争鸣》2019年第7期,页94-102。

《“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法语:“ ‘Qui représente l’esprit du temps (Zeitgeist)?’ La sociologie du goût littéraire de Schücking et son influence”, in: Revue Germanique Internationale, 29/2019: Perspectives chinoises, sous la direction de Xiao Yingying, pp. 113-125)

“形成的”和“做成的”:重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载《南国学术》2019年第2期,页328-341。

《中华思想文化的孕育力:两部中国典籍外译的成功范例》,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学术论文集》(第一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年,页332-354。

何谓世界文学?》,载《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页5-18。 
理不胜辞的“世界情怀”:世界文学的中国声音及其表达困境》,载《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1期,页54-58。
文学的潮汐》  ,载《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3期,页103-108。

爱兰诺思传奇——布迪厄“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概念的极佳注释》,载叶隽主编《侨易》第二辑(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53-75

 “跨文化”述解》,载《文艺研究》,9/2015,页5-13

 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6期,页4-11

 两个人和两本书——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页116-129

 “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2期(2015/3),页57-66

“观念史,概念史,关键词”专题导言》,载《东亚观念史集刊》第四期(2014),页91-100

概念史八论:一门显学的理论与实践及其争议与影响》,载《东亚观念史集刊》第四期(2014),页101-170

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通考——兼释“中国”与民族主义论争》,载《亚洲概念史研究》第二辑(2014),页3-60

文学的位置与批评的空间》,载《文艺研究》,3/2014,页10-16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兼论文学社会学的定位》,载《社会科学研究》,2/2014,页178-187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蓝本”:两部中国书籍〈索引〉》,载《世界汉学》第12卷(2013),页126134

“艺术是思想光照下的生活”——托马斯·曼美学思想新探》,载《文化与诗学》2013年第1辑,页340

“夷”、“洋”、“西”、“外”及其相关概念——论19世纪汉语涉外词汇和概念的演变》,载《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学报》(社会科学版),4/2013,页5770

不愿捉迷藏的人——论伯尔的美学思想》,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13,页113

“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载《文艺研究》,5/2013,页25-33

“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豪泽尔艺术社会学思想探析》,载《学术研究》,4/2013,页132138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载《文艺研究》,2/2013,页138-145

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载《社会科学研究》,2/2012,页109-137

“文学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另一个德国的“接受理论”》,载《外国文学评论》,4/2011,页137-152

“鞍型期”与概念史——兼论东亚转型期概念研究》,载《东亚观念史集刊》第一期(2011),页85-116

“科学时代的戏剧”——重读布莱希特》,载《社会科学论坛》,5/2011,页422

奥斯威辛后的写作——论格拉斯的美学思想》,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11,页110

语言与思辨——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载《学术研究》,4/2011,页128136

架设东西方的心灵之桥——荣格、卫礼贤与〈太乙金华宗旨〉》,载《世界汉学》第7卷(2010),页8696

“文学社会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载《社会科学论坛》,13/2010,页78103

鸦片、传教与帝国主义政治——基督教布道理念在19世纪中国的困厄》,载《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页482495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交汇处的文学——兼论当代中国文学》,载张健等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页220227

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载《新史学》(第三卷),中华书局,2009,页320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读本雅明》(上),载《励耘学刊》,1/2009,页17372/2009,页7994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读本雅明》(下),载《励耘学刊》,1/2009,页17372/2009,页7994

卢卡契、戈德曼与文学社会学》,载《文化与诗学》第七辑,2009,页1654

再论新媒介的能量》,载《社会科学论坛》,1/2009,页6273

本雅明“光晕”概念考释》,载《社会科学论坛》9/2008,页2836

“经济”译名钩沉及相关概念之厘正》,载《学术月刊》,6/2008,第136146页。

西方“政党”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载《二十一世纪》, 2/2007,页5772

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载《中国社会科学》, 5/2006,页191-204

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一百五十年羡憎情结》,载《社会科学》, 5/2006,页18-31

中国灵魂:一个神秘化过程》,载《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大象出版社,2005年,页74-92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载《中国社会科学》, 3/2003,页178188

“民族”辨─兼论民族主义与国家》,载《人文东方─旅外中国学者研究论集》,陆晓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页557586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载《二十一世纪》, 2/2002,页3342

“议会”、“民主”、“共和”等概念在十九世纪的中译、嬗变与运用》,载《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页5986

“议会”、“民主”、“共和”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嬗变》,载《二十一世纪》, 2/2000,页4961

《东西洋考“自主之理”》,载《中外法学》,3/2000,页257276

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载《史林》,4/1999,页216

 

学术评论

岳永逸著《土著之学·辅仁札记》“代序”:《“本真性”:民俗学的知识生产及其多重视野》,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页1-19。

顾彬:“往前走,找你自己”》,载《读书》2021年第8期,页160-167。

世界文学: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用途与滥用》,载《文艺争鸣》2021年第6期,页135-137。

写作的自律》,载金宁主编《〈文艺研究〉与我的学术写作》,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第66-71页。

《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长江学者七人谈》,载《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0期,页4-21。

“中国”意识何以生成——勘测“新清史”的学术地层及其周边构造》,载《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6期,页63-68。

臆断生造的“剑桥学派概念史”》,载《读书》2018年第3期,第13-23页。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欧洲卷〉导言》,载《汉风》第2辑(2017),页74-82。
欧洲“沙龙”小史》,费冬梅著《沙龙:一种新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1917-1937)》“代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页7-15;另载《中国图书评论》,3/2016,页63-69。
有“侨”必“易”——以清末中西文化接触为说》,载《跨文化对话》第
33辑,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15,页173-178

关于“跨文化”的思考》,载《读书》,2015年第7期,页6773

旧睡袍与狄德罗效应》,载《社会科学报》2014529日,第6版。

西方“文学”概念考略及订误》,载《读书》,2014年第5期,页915

“陌生化”及“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解构:评邹元江著〈中西戏剧美学陌生化思维研究〉》,载《中国图书评论》,4/2013,页62-66

“全球化”始于何时?——“现代世界的诞生”和“世界之变”》,载《中国图书评论》,3/2012,页45-54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载《读书》,2012年第2期,页814

中国翻译重灾区》,《中国图书评论》,10/2011,页99-103

普鲁斯特的“阅读的日子”:〈论阅读〉》,载《文景》,2011年第5期,页6971

〈剥洋葱〉与文学自述的困境》,载《读书》,2011年第1期,页136140

《“她”字的文化史》序言,黄兴涛著:《“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页1-10。(另文《“叫我如何不想她”》,载《读书》,2010年第1期,页146-151)

谁造就了“史密斯热”?─就〈中国人的特性〉与诸学者商榷》,载《中国图书评论》,3/2009,页64-76

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 评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载《二十一世纪》,2/2009,页101108

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载《跨文化对话》第22辑(2007),页252257

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关于定义和方法以及相关问题的若干思考》,载《语义的文化变迁》,冯天瑜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页12-19

时代与创新——简论十八卷本〈中国文学编年史〉的体例》,载《人民日报》,2007312日。

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读〈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有感》,载《博览群书》,3/2007,页4955

一个概念一本书─评冯天瑜先生新作〈“封建”考论〉》,载《中国图书评论》9/2006,页62-65。

爱情的故事——德语国家情诗三百首》“译者的话”,方维规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年,页1-6。

 

著作

《“世界文学”推原》(“文艺研究”小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143页。

《历史的概念向量》,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21年,537页。

《什么是概念史》,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20年,351页。

《中国近现代文明、文化概念》(英文版:Modern No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n China),“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概念丛书”(Key Concept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之一,王维东译,伦敦:Palgrave Macmillan,2019年,XII+125页。

《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8+444页。

《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284页。

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11页。

《西方与中国─西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德文版:Der Westen und das Reich der Mitte - Die Verbreitung westlichen Wissens im spätkaiserlichen China),威斯巴登、纽约:Harrassowitz,《汉学文库》之二十七,2013年,476页。

《觉醒与反抗时代的自我认识:中国现代文学19191949》(德国教授论文,德文版:Selbstreflexion in der Zeit des Erwachens und des Widerstands - Moderne Chinesische Literatur 1919-1949),威斯巴登、纽约:Harrassowitz,《中国思想史与文学论丛》之七,2006年,671页。

《互联网与中国─数字化生存》(德文版:Das Internet und China Digital sein, digitales Sein im Reich der Mitte),汉诺威:Heinz Heise2004年,184页。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18711933: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德文版、博士论文:Das Chinabild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1871-1933. Ein Beitrag zur komparatistischen Imagologie),法兰克福、伯尔尼、维也纳、巴黎、纽约:Peter Lang1992 年,433页。

《布莱希特与鲁迅─论“陌生化效果”》(德文版:Brecht und Lu Xun. Eine Studie zum Verfremdungseffekt),斯图加特:Centaurus1991年,116页。

《布莱希特》,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143页。

 

编著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欧洲卷)》(主编),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出版社,2019年,11+496页。

《世界文学中的张力》(主编)(英文版:Tensions in World Literature: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Universal),伦敦:Palgrave Macmillan,2018年,398页。

《思想与方法:地方性与普世性之间的世界文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270页+39页(“叙言:何谓世界文学?”)。

《思想与方法:近代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知识建构》(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426页。

《思想与方法: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的可能》(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06页。

《文学社会学新编》(主编),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出版社,2011年,448页。

 

译作

《爱情的故事─德语国家情诗三百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年,476页。

《问鹤─白居易诗一百五十五首》(Den Kranich fragen. 155 Gedichte von Bai Juyi,德汉对照本,合译者:诗人魏兰德 Andreas Weiland),哥廷根:Cuvillier 1999 年,362页。

《欲望地理》(长篇小说,原作:Jürg Federspiel: Geographie der Lust),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年,180页。

《比较文学导论》(原作:Hugo Dyserinck, 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出版社,2009年,296页。

 

研究课题

1. 参加“毛泽东后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项目(德国特里尔大学)

2. 参加“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德国哥廷根大学)

3. 参加“互联网与中国——全球媒体的地域与文化特色”研究项目(德国特里尔大学)

4. 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外国文学思想史”子课题(负责德国部分)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子课题负责人之一(负责“中国文论在欧洲”部分)

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中国人民大学)子课题负责人之一(负责《中庸》英译本的汇释汇校)

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发展道路中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研究”子课题成员(项目总主持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

8.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的中国文化研究与中国形象”

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西方与中国——西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德语,独立承担)

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及其影响研究”首席专家

主要获奖

1. 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方维规主编《文学社会学新编》,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出版社,2011年,448页。

2. 2017年,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方维规著《西方与中国:西学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德文版),威斯巴登、纽约:Harrassowitz,2013年,476页。

3.2020年,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方维规著《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11页。



版权所有 新澳门新葡萄娱乐(中国)官方网站 - 2023App Store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