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水浒传》、罗宾汉故事和《街区男孩》中的兄弟、帮派与兄弟情谊
发布时间: 2019-12-13
2019年12月12日下午,应新澳门新葡萄娱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的邀请,美国塔夫茨大学Charles Shirō Inouye教授在新澳门新葡萄娱乐会议室(主楼C区5049)做了一场精彩讲座。这次讲座以“《水浒传》、罗宾汉故事和《街区男孩》中的兄弟、帮派与兄弟情谊”为题,由姚建彬教授主持,在读博士生马缓缓担任现场翻译。 Charles Shirō Inouye教授是美国塔夫茨大学人文中心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日本现代文学、日本歌特文学、日本视觉文化和世界文学中的爱与性等。Inoyue教授著述颇丰,已有5部专著出版,代表作有The End of the World, Plan B(2016), Zion Earth Zen Sky-Learning to Rake(2018)等。目前Inouye教授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学与电影批评相关论文、随笔等近百篇,出版有多部小说和戏剧,并长期致力于日本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Charles Shirō Inouye教授 讲座开始前,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副院长杨利慧教授代表新澳门新葡萄娱乐致辞。她对Inouye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评价了塔夫茨孔子学院在推进新澳门新葡萄娱乐和塔夫茨大学的交流合作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姚建彬教授简要介绍了Inouye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治学成果之后,讲座正式开始。 Inouye教授以介绍自己的家庭背景为开场白,巧妙地引出讲座的关键词:兄弟。并以此为出发点串联起“兄弟—帮派—兄弟情谊”的演讲主线,将古今中外的三个不同的研究对象——《水浒传》、罗宾汉故事和《街区男孩》——纳入整体的讨论之中。讲座以讲述大家最熟知的《水浒传》正式开始,探讨了梁山好汉作为无政府、无社会的边缘人物所产生的帮派群体,并引出了讲座的核心问题之一:《水浒传》中的众“兄弟”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意义上的兄弟情谊呢,或者仅仅是一种帮派?紧接着Inouye教授就兄弟情谊的形成和帮派现象之间的关系,即“我们是否需要一些帮派来促成最后的兄弟情谊”这一问题,与在座同学进行了互动。 主持人姚建彬教授 沿着对《水浒传》的讨论所搭建的问题意识,讲座以罗宾汉故事和《街区男孩》为对象继续对“兄弟—帮派—兄弟情谊”进行探讨。Inouye教授从“Robin Hood”(罗宾汉)的词源学意义讲起,指出这里的“hood”并非表面意义上的“兜帽”“斗篷”,也并不隐含着对“犯罪”“暴力”等负面含义的暗示,而是代表了作为“兄弟”的一种状态。罗宾汉故事在西方流传甚广,其绿林好汉、劫富济贫的色彩与中国的《水浒传》颇有相似之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作为亡命之徒,都身处社会的边缘与社会主流进行对抗。从这两类作品的相似性出发,教授注意到了女性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问题,并与在场听众进行了互动。Inouye教授指出,在原来的罗宾汉故事中并没有突出的浪漫色彩,而后来好莱坞电影的改编则强化了其中浪漫爱情的一面。Inouye教授由此延伸出对“浪漫主义”的探讨,并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浪漫主义”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如法国大革命高举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其中“自由”和“平等”是从人的权利出发所提出的要求,而“博爱”则带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是从人的感性层面提出的要求。 在读博士生马缓缓担任现场翻译 在接下来对电影《街区男孩》的讲述中,Inouye教授对“兄弟情谊”的探讨进一步深化。指出帮派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党派也可以看成是不同的帮派,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谊却从未实现。“兄弟情谊”的目标并不是用来实现的,但它一直都在。恰如一棵大树,每一片树叶就像每一个生命个体,而每一个树枝就像是不同的帮派。树叶、树枝、树干共同构成了大树。 讲座现场 随后讲座进入提问交流环节。教授和同学们就“兄弟情谊”和“友情”的异同、《在路上》中的“兄弟情谊”以及如何看待身处边缘的帮派和“兄弟情谊”所隐含的危险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Inouye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姚建彬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尤其指出 Inouye教授这种跨越不同地域、时代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宏阔视野和学术路径给我们的文学研究带来的启发。随后,Inouye教授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部分参与讲座的师生合影 (撰稿人:学院2019级博士生郭风华)